扶贫路上走了六年“优秀个人”获过两次
巫建文在办公室看材料。记者 夏升权 摄
在市农业局扶贫开发办公室内,墙上分别挂着我市对口帮扶城市肇庆与潮州的村落分布图。6月22日,办公室副主任巫建文在地图上指着几条线路,告诉记者:“我上周去了肇庆那边调研一些村的情况,走的就是这条线路。”虽然在地图上指出只需轻轻划几下,但实际上这条路线,却让巫建文开了3天的车,行程近2000公里。而作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成员,近6年来类似的外出调研,巫建文已经不记得去过多少次了。
在扶贫开发系统中,巫建文被认为是“年龄最小而资格最老”的领导人员,2009年我省动员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时,他便申请加入,此后便在这一岗位“扎根”至今,已经连续两届获得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优秀个人”称号。
扶贫开发工作是3年一个轮回的,每一次轮回的更替,便是巫建文的“流浪期”,往往这个时候一个月中,有半个月他都要到扶贫点进行调研。“往往晚上八九点的时候还在路上开着车,什么时候、在哪里吃饭也都不知道。”巫建文说。
作为我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统筹者之一,在常年的走访调研中,巫建文一直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扶贫开发时间里取得更大的成效。2009年刚到汕尾开展工作的时候,巫建文等人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了“一村一基地”的做法,即依靠当地的农场基础和农作物特色,在村中打造一个农业基地,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带动当地的经济,还能盘活村里的闲置劳动力。“当时省里还专门带全省各市的市长或副市长到我们的点进行参观呢。”巫建文笑道。
但随着第一轮扶贫开发工作的结束,巫建文也发现了这一模式的弊端:“这些农业基地对扶贫人员的依赖过大,当我们撤走之后,很难维持下去。”
2013年,他又想出一个“金点子”:党建促扶贫。
巫建文介绍说,这一模式,可谓是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微缩版”,就是党员和群众联结,实现对口帮扶。首先是抓好带头人的建设,发展新党员和提升老党员的模范、约束作用,随后将党员和群众联结起来,进行帮扶。“到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致富路上,即结合当地的产业、经济,通过鼓励指导甚至是资金支持,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最终实现集体脱贫致富”。
从事扶贫开发6年多的时间,巫建文也十分重视驻村干部素质的打造,并先后为近3000人次的驻村干部进行业务培训。
——中山翻译公司
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