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型创新体系对接全球高端资源
康方生物医药的技术人员正在取样。
中山市康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正在做检测。
6月12至13日,第八届中德经济技术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其间,国家发改委与德国经济和能源部在会上签署了中德生物技术与医药经济合作工作组会议纪要,中山市被纳入中德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重点合作区域。6月17日下午,中山与德国代根多夫科技大学、德国因戈斯塔特科技大学、德国工商大会上海代表处签约,将在中山合作共建一所应用领域的科技大学,提升中山国际合作水平。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山要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中山如何实现?在工业强优城市的基础上,中山科技创新正以其灵活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快步伐对接国内、国际科技研发高端资源,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路子上越走越宽。
新视野
到世界前端去找资源“补短板”
在“省十三五规划”的“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区域布局”中明确指出,支持中山翠亨新区推动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这与省“十三五规划”赋予中山“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定位相吻合。
目前,由广东省牵头与瑞士在翠亨新区合作建设的中瑞(欧)工业园,已累计引进瑞士丝丝姆纺织器械等18个项目。中瑞(欧)工业园核心园区位于翠亨新区起步区,总规划面积约7 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健康医药区4000亩,精密制造区2600亩,同时考虑长远发展,规划生态示范区2800亩,金融教育区1100亩;共建园区包含中山国家健康基地和市内其他与瑞士(欧洲)合作的区域。作为广东省和瑞士及欧美国家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中瑞(欧)工业园以精密制造和健康医药为主导产业,重点面向欧美“高精尖”企业开展靶向招商活动。
中山虽然没有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丰富的高校资源,但具有35个国家级产业基地,18个省级科技专业镇以及走在了国内前沿的职教发展水平等,积累了较强的制造业基础和技术能性人才的储备。近年来,中山除了借力北上广深港澳等创新资源,依托未来中山区域交通的优势,也在谋划“办大学”,视野走向了国际化,瞄准了工业设计和科技研发水平走在国际前头的欧洲。
今年3月10日,广外与考文垂大学将合作成立非独立法人的二级学院,落户三角镇民森科技信息产业园。正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所说,中山在工业产业链条中,附加值最高的工业设计环节一直是短板。希望学院在专业设计上充分考虑中山实际,引进国外高端优质资源,为中山和全省创新驱动发展提供贴身服务。
随着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深茂铁路建设,珠三角东西两岸深度融合显著提速,我市区位优势大幅提升,与周边城市、港澳地区的合作将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发展,为实现新一轮发展带来历史性机遇。这意味着,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除了可以更好地借力广深港澳创新资源之外,还可以向更广阔的区域延伸,以弥补中山在高端创新资源方面的不足。
新突破
筑好“巢”引凤凰来栖息
6月17日,董事长梁崇智带着我们走进他的公司广东汉唐量子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快速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3个实验室窗帘密闭,墙上挂着“涉密场所,请勿拍照”的牌子。梁崇智展望说,汉唐未来将会影响两个领域的产业:一个是可用于医疗器件打标的超快激光应用领域,一个是应用于医疗、汽车、航空等领域的工业级金属3D 打印领域。
汉唐入驻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还不到两年时间,但对梁崇智来说,因中山灵活开放的创新机制利好,他的企业借助院士、千人等领军人才,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阶段。“我们今年营业额预计8000万元,3年内实现8-10亿元产值。”梁崇智的话听上去口气挺大,然而当记者来到“专家墙”面前,这个疑团自然解开:汉唐两个主打领域都有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的身影,3D 打印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工程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院长卢秉恒,他是全国3D 打印领域唯一的院士,被称为中国3D 打印“教父”。在激光应用领域,领军人物是张志刚,他是北京大学信息学院量子电子学研究所教授,是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卢院士、张教授并不常年在中山,但他把自己核心的研发项目放在了中山,这相当于搭建了一个3D打印、激光器研发的平台,吸引了更多人才到中山参与应用研发。例如,最近梁崇智正与三位从美国、德国、日本回来,在3D 打印金属材料提纯方面有很深造诣的 “千人计划”团队对接,他们正准备加入研究院,并带来3D 打印材料领域最先进的装备。
中山跟广州、深圳比,知名度、对专家学者的吸引力肯定竞争不过,对大项目吸引力可能不够,但中山胜在机制的灵活,对人才的诚意和到位的孵化服务,对一些中、小型的科研项目研发团队吸引力不小。如康方生物医药是我市2012年引进的 “高精尖”项目,经过四年的发展,该项目已成为创新发展的典型。今年中山还通过中国留创园的高端孵化项目,又吸引一批“千人计划”加入。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薛晓峰6月22日在会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院士田红旗一行时,特意向院士、专家们介绍了中山创新驱动 “四大抓手”的发展情况和柔性引进人才的灵活机制,希望院士专家也能为中山引来好项目。
基于这些现状,中山围绕“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定位,在未来创新发展方面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融入 “区域”中,扬长避短。
新思路
统筹区域资源实现协同创新
近日,省社科院、省专业镇发展促进会等发布了《广东专业镇创新指数》报告,火炬区连同民众镇、南头镇、小榄镇,一起进入全省专业镇第一梯队。
在6月15日下午召开的全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现场会上,综合性协同创新中心、跨市的产业对口创新帮扶、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等“中山经验”,多次获得大会“点赞”。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山专业镇非常发达,协调发展是关键。
我市自2000年开始,加入省科技专业镇建设中,如今专业镇经济成为中山的一大亮点。特别在创新资源方面,专业镇为全市创新发展打下了基础。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市专业镇共组建了40个公共服务平台。如加上企业内部的工程、技术中心等,平台数量已不少,而且十多年来的发展专业镇内的企业积累了不少专利成果。但这些平台相对分散,服务的半径较小主要以各个镇区为主,平台综合竞争力尚不够,相信随着区域之间协作加快,对专业镇的开放合作也将提出更高要求。
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喜崇说:“未来,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要逐步成为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枢纽型载体,成为体系的枢纽,而每个孵化器、新型研发机构就像触角一样,分布到各个镇区去,服务各专业镇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的提升。这样有利于在全市形成一张科技创新、研发全覆盖的网络。”
近年来,中山已认定各类孵化器约30家,在孵企业(团队)达846家,累计毕业企业397家。对于孵化器内的企业,我市采取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因材施助”。除此之外,我市在创新券、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等方面作了不少探索,对企业的创新服务,在体制机制方面更显灵活。
作为 “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定位,中山也在加强自身“枢纽”角色的建设,积极融入国家级区域创新示范区建设。2015年10 月底,国务院下发 《关于同意珠三角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同意支持广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恺、东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门、肇庆8 个国家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火炬区、翠亨新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中山创新发展对内的枢纽和对外的接口。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的重要角色,火炬区将更好地融入到珠三角区域创新中去,当好中山创新发展对外的接口。在对内枢纽方面,火炬区继5月20日敲定了与南头镇合作建设首个“一区多园”项目后,6月初又与板芙镇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板芙分园框架协议书》,加快探索服务全市的“一区多园”模式,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对话
中山创新平台建设要使出更大的劲儿
●记者:对中山来说,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的定位其重要性体现在哪?
●陈广汉(港澳珠三角洲研究中心主任、港澳与内地合作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在“四大定位”中,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处于“重中之重”地位。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转型战略的最大共识,各个城市将之提升到关键地位,如何结合自身的现实基础和未来目标找到新的创新资源流动渠道,是中山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中山面积不大,作为“适宜创新”的城市,在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打造方面最应该作出自己的亮色。
●记者:对于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您有哪些建议?
●陈广汉:中山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直做得比较好,近年来也开始强调招才引智的力度,将这项工作放在跟招商引资同等重要的地位。往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努力,中山在人才和技术引进方面需要把大门打开,把门槛放低,与周边城市协同推进这一工作。
特别是等深中通道、深茂铁路等重大项目建成后,珠三角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山完全可以利用这个趋势来跟广州、深圳等地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对接,推进协同创新。中山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质,近现代以来涌现出不少名人,也创下了不少“第一”,中山需重提这种精神。目前,中山的创新平台建设势头很不错,但在打造创新要素流动渠道和平台方面,中山需要“想更多的办法使出更大的劲儿”。
“领头羊”来了就有创新“高地”
●记者:您觉得在中山引入科技创新人才难吗?
●梁崇智(广东汉唐量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快速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董事长):说实话,在中山引入人才不容易。高端人才都首选一线城市,对中山不熟悉。
●记者:您觉得中山要靠什么吸引科技创新人才?
●梁崇智:科技人才都有报国情怀的,都想对社会做出一番贡献。他们很看重人才的集聚。例如我们成立了广东快速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有了这个平台,吸引顶级的教授进入中山,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又把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带到中山。
像我们这样的平台,有国内最顶尖的领军人物的科研成果,是顶尖的研究平台,人才来到我们这里做研究,容易出成果,很多人才就奔着我们的平台和项目来了。人来了,感受到中山的山清水秀,享受到中山提供的股权激励等科技人才激励政策,就慢慢安家落户了。我们做过统计,公司100多个员工,90%都是从外地来的。
●记者:中山要实现“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这样的定位,您有什么好的建议?
●梁崇智:要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通过平台引入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他们就相当于“领头羊”,他们来了,必将会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聚合,人才的聚合又能快速产生科研成果,环环相扣。可以说,能否成为“中心”最终是靠小平台实现人才的聚合,通过小平台聚合成大的“中心”。
——中山翻译公司
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