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翻译公司 中山翻译公司 中山翻译公司
123

打造宜居精品城市提升竞争力




    6月24日,上海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孙文妍专程从上海来中山参加学生演奏会,“一到中山就被蓝天白云吸引住了(见右图),中山适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今年已经76岁的孙文妍有着江浙一带女子的温婉,她对中山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宜居,对于自己的学生吴炘在研究生二年级就举行古筝专场独奏会,她觉得与中山文化设施完善也有很大关系。

    日前,《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三五”期间中山要打造 “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1997年中山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其宜居环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于本次要打造为“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翁计传表示,首先要将自己建成宜居精品城市,其次是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包含着自身城市提升和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提升城市竞争力两方面的内容。

新模式
试点“海绵城市”有助于治内涝“城市病”
    6月28日,一场暴雨袭击中山,短时间内,许多地方出现“水浸街”。由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制定的《中山市基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市政项目优化设计研究》已通过专家评审会并对外公示。根据该规划,中山对雨水的管理疏通,将实现由“快速排除”“末端集中”向“慢排缓释”“源头分散”转变,在源头上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延缓和降低径流峰值,降低排水强度,从而解决城市内涝。

    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我市首个“海绵城市”试点公园——东明桥休闲健身公园的建设已进入尾声,预计8月可以向市民开放,东明桥休闲健身公园项目施工负责人刘传清带领记者入园进行体验。

    当天上午11点,几阵急促的骤雨过后,原本整洁的公园道路变得湿漉漉的,滞留的雨水慢慢顺着路牙流向两旁的绿化沟,渗透进泥土里。这样的路牙设计,有别于传统的园艺设计理念。“按传统的园艺设计观念,路牙石要垫高于路边,或者围起来,把园路的边线与绿化、植被□离,防止泥水漫到道路上来。这是便于公园管理保洁的思路。”刘传清说,按“低影响开发”建设理念,东明桥休闲健身公园采用了平路牙或开口路牙的设计。例如:平路牙,就是路面与绿化有一定高低差,路面的水流可以顺势流入绿化带或植被中;而开口路牙,是在路面局部区域开口,引流雨水自然收集进入绿化沟。

    所谓“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要把城市弄得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在东明桥休闲健身公园里,记者看到一个湖水环抱、岸边花草丰美、鸟栖虫鸣的美丽园区,很难想象它与治水有多大的关联。但是“海绵城市”元素已融入了这一草一木、一湖一景。

    刘传清表示,东明桥休闲健身公园是我市初显身手的首个 “海绵城市”试点公园,具体分为活动游乐区、休闲漫步区、中心湖景观区和水生植物科普区四大部分。公园建设采用透水式铺装、园路雨水花园路牙设计、人行道超渗雨水引入、绿地透水式停车场、雨水景观湖等设计手法。

    在城市建设中,中山已开始了“海绵城市”元素的应用探求,未来将有助于治疗内涝“城市病”,为中山市民营造一个宜居精品城市。事实上,近年来中山在吸收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已经深切意识到完善雨水排放系统、“善待雨水”将成为改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要素。

    在2014年年底,中山就完成了《中山市暴雨强度公式修编》、《暴雨洪水对中山市的影响及减灾对策研究》,编制了《中山市中心城区低冲击(低影响)开发规划》,该规划明确了中山市各类项目建设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的规划指引。2015年2月,中山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推行低冲击开发模式,加强对城市绿地、山体、河流、岸线的开发管理。

    新生活
构建绿色安全慢行系统 绿色生活成新风尚

    倡导绿色出行,践行低碳发展,是中山建设生态宜居城的目标之一。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中山正在积极组织第三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验收。在中山城市街头,红色的绿岛和绿色的公共自行车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根据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蒋裕平课题组完成的《中山市城市绿道调研报告》(2016年5月),我市城市绿道投入使用后,每年可减少一氧化碳排放量约991吨,减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约239万吨。调研中分别进行了各种替代方式的调查(电动车方式除外)。调查结果采用排放因子法和机会成本法,以中山市约252万18-60岁常住人口为统计人数,同时结合人群使用绿道比例的结果,得到的环境效益如表所示:

    中山公交自行车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何润广介绍,目前全市开通公共自行车会员卡近11.44 万张,租借公共自行车达2300万人次,日均使用公共自行车约1.5 万人次,免费使用率达96.28%。根据蒋裕平课题组研究成果,仅从节省油耗费用分析,每年为市民节约近4亿元的交通出行费,如果排除计程车和公交车的油耗费用,仍可节省近1.8亿元。

    为指导全市慢行系统规划建设,中山编制了《中山市步行和自行车系统规划》,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山市主城区新增93 公里步行和自行车道,新增20座人行立体过街设施,新增21个自行车公共停车场,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173个点和4140个桩位。到2020年,中山市主城区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分担率确定为55%,步行道覆盖城市道路的比例达到100%,步行道宽度达标率70%,独立断面和机非护栏隔离的自行车道占比达到35%。

    新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完善三级公共服务体系

    宜居的城市,首先必须是个生活便利的城市,中山把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构建服务便利的“市、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路径之一,今年年初,中山被广东省确定为2016年第二批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四个全市推进的试点市之一,这项工作已纳入2016年我市基层治理重点工作,并作为我市2016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的政务便民工程的重要内容着力推进。

    已经在西区彩虹社区公共服务站办理完入户手续的柯先生来自惠州,他说,来中山已经十几年了,主要是考虑孩子读书的问题,所以选择落户中山,“整个办理过程非常方便,不用跑到市公安局办理,在彩虹社区就能通过积分办理入户了”。西区是基层公共服务综合平台建设试点镇区之一,目前已完成了镇区、村(社区)两级公共服务综合平台的建设,建成区行政服务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和9个社区的公共服务站,并实现将面向基层群众的公共服务事项纳入镇区、村(社区)两级综合平台集中办理,逐步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少跑动、少麻烦。

    彩虹社区党委书记许少鹏介绍,该社区的综合服务大厅于今年3月份正式挂牌,设立了3个综合窗口和1个自助窗口,综合窗口配备多名专职人员负责为居民办理各类事项。对于能够实时办结的业务社区即时办结;对于不能实时办结的业务,向办事群众出具收件受理回执 (回执上一般会注明业务办理时限),并要求办事群众留下联系方式,待事项办结后通过短信或电话方式告知办事居民到指定窗口取件。据统计,2016年1-4月,彩虹社区共办理业务3222宗,月均办理805宗。

数说中山宜居精品城市

    好空气

    2013年,中山市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空气污染整治问题,提出了努力消除市民“心肺之患”的工作要求;2014年,市政府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列入201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2015年,市政府继续把其作为政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推进落实,并对降低PM2.5浓度提出明确目标。

    去年中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29天,达标率超过90%,总体的优良天数比2013年增加了70天,达标率提高了18.8个百分点;PM10平均浓度为49 微克/立方米,比 2013 年下降31.2%;PM2.5 平均浓度为 33.4 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25.8%。2015年全年,中山共有6 次在全国74 个重点城市中排入前10名,其中5、6 月份排名分别高居全国第4 和第3位,6月更是实现了“全优月”。

    今年第一季度,中山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优良天数比例较去年同期上升7.8个百分点,再次进入全国74个重点城市前十名。

    治水成效显著

    今年中山治水综合得分全省第一。根据省环保厅公布《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4 年度实施情况第三方评估成果报告》,在全省22 个市(区)中,中山综合得分为91.8分,位居第一位,水质改善绩效得到了25分,重点整治工程建设成效43.95分,环境管理成效18分,饮用水源保护4.85分,四项指标得分均进入前十。

    好生态

    力争到2020年,成功打造3块“国字号金字招牌”,即五桂山国家级生态保护区、金钟湖国家森林公园、广东中山翠亨国家级湿地公园。

对 话

●翁计传(市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
宜居也是一种城市竞争力

    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翁计传表示,所谓宜居精品城市,其核心就是城市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在功能定位上就是指城市公共服务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安定、城市风貌美观、城市文化特色突出的城市。

    记者:中山如何建设宜居精品城市?
    翁计传:建设宜居精品城市一直是中山坚持的发展方向,从宜居精品城市所指的意义上来讲,中山就要在城市公共服务、配套、生态环境建设、社会治理、城市特色、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一直都要不断努力,以满足市民的各项需求。中山保护这几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在提升民生福祉,在生态环境保护、水环境治理、治理城市病、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完善公共服务等各方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不错的成绩。今后依然要在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塑造城市发展新格局、提升城市规划管理水平、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各方面努力。

    记者:如何提升中山的城市竞争力?
    翁计传:宜居也是一种城市竞争力,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公共服务、便捷的城市交通等都是城市的一种竞争力,而中山本次提出打造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更是将中山与周边的城市发展连在一起。现在的城市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随着深中通道建设、高速公路建设、深茂铁路建设等重要城际之间的快速通道打开,中山与周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山在塑造城市新格局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中山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要保持自己城市的特性,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李立君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城市水科学与工程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
宜居精品城市重在“提质”

    建设宜居精品城市,坚持以城市发展为重心,切实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全面加快生态环境的营造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的集聚度和承载力,逐步打造空间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现代化精品城市。李立君表示,中山建设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重在“提质”,中山这些年一直以“宜居”著称,也取得许多国家级称号,但是在如何发展方面,就要提升宜居的质量,中山市政工程建设海绵城市试点就是在“提质”。

    记者:海绵城市如何为宜居“提质”?
    李立君:海绵城市的理念,采用“渗、滞、蓄、净、用、排”技术方针,中山这次的设计范围主要是在市政工程范围,主要是包括公园绿地、道路,还有停车场,将市政设施加入海绵设施进行优化设计。雨水先通过净化、下渗,之后再进入到河流和雨水管,这样就可以削减雨水的地面径流量,另外,还可以增加地下水位,第三还可以减少径流污染。
    通过“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就在为中山城市宜居“提质”,改善中山暴雨对城市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记者:成为海绵城市能否改善生态环境?
    李立君:塑造良好生态环境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推进完善绿化景观。现在全国各地都是普遍开展这个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有两批试点城市。中山将海绵城市试点率先落在湿地公园建设上,当然能改善生态环境,以沙咀湿地公园为例,在绿地建设上,建设下凹式绿地即雨水花园,是利用植被和经过设计的土壤来处理雨水径流的浅洼地。来自硬质铺装或建筑屋顶的雨水径流汇聚到雨水花园,经过表面铺设的砾石物理过滤和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吸附过滤,最终渗透到地下。雨水经过渗透得到净化,经水土涵养,能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中山翻译公司

 

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


发表评论:

 

热门城市:

在线客服

QQ客服一
在线客服QQ10932726
QQ客服二
在线客服QQ1097430389
QQ客服三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