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缺啥就补啥重点解决“卡脖子”
开栏语
近日,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在广州召开,强调要坚定不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核心战略,切实把创新落在发展上,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015年7月29日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确立了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市核心战略。近一年来,我市以高新技术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知识产权为“四大抓手”的创新驱动工作,呈现出不少亮点。本报从今日起推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6月17 日上午,中山工业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工研院)内一家即将“毕业”的企业——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在市科技局牵头下,与科技创新2 号基金团队进行一次“亲密接触”,基金团队对汉邦公司在国内率先将金属3D 打印技术应用于人体临床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双方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3D 打印是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对于汉邦来说,入驻工研院不到两年时间,通过孵化,企业自身也实现了快速“成形”。
■3D 打印企业成功引进“牛人”
当日下午,记者来到工研院,见到了汉邦公司总经理刘建业,他高兴地告诉记者,通过市科技局牵线,公司有望解决产业化的资金问题。汉邦公司进驻工研院“孵化”不到两年时间,目前产值已近2000万元,公司在外面租了5000平方米的厂房,进入到“加速器”。
为何这家公司在如此短时间内实现了“从0到1”的飞跃?刘建业说,这得益于市科技局、工研院针对企业发展提供的人才、技术、资金支持。比如,汉邦的母公司汉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并请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的卢秉恒院士担任广东汉唐快速制造应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这样的“牛人”正是通过市科技局和工研院的牵线搭桥引进的。
“科技创新型的企业在孵化期需要大量资金,汉邦公司靠母公司自筹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工研院和市科技局又积极帮我们争取省市两级各类创新专项扶持,帮企业争取到了上千万元的扶持资金。”刘建业说,现在,到了产业化的关键时期,工研院又帮助他们引进科技基金。
■经孵化累计毕业企业397家
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喜崇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山已认定各类孵化器约30家,在孵企业(团队)达846家,累计毕业企业397家。对于孵化器内的企业,采取大力支持企业研发创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实施“因材施助”,把扶持落到实处,助企业加速实现“从0到1,从1到N”的发展路径。
“针对企业孵化不同特点,企业缺啥,我们就补啥,重点解决‘卡脖子’问题。”陈喜崇形象地打了个比喻。例如,我市近年来积极组织刚入孵企业参与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珠江天使杯”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等,就是为中小型科技企业、科研团队搭建平台。大赛不仅对获奖项目进行奖励,还引入风投机构对接。同时还通过举办创业辅导、项目路演、专利导航等活动,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增强区域孵化器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中山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创新能力。
对于孵化了一段时间,正处于将科研成果转变为产品过程中的企业,我市主要通过为他们争取省市各类创新扶持资金,给予扶持。对于即将“毕业”进入产业化的企业,则引入风投资金。
——中山翻译公司
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目前是国内专业的翻译机构之一,译声中山翻译公司秉承“诚信 专业”的服务理念,为国内外客户提供一流翻译服务。了解更多信息:请直接致电:400-600-6870咨询。